一心想跳出農門的成都崇州隆興鎮農民王志全,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最“時髦”的一次身份轉變是在他從小就想逃離的農村實現的。19歲就進城務工,在做小工、搞裝修、當包工頭歷時20多年的一系列跳出農門努力之後,他又回到了農村老家做起了“農業職業經理人”。
  受聘於隆興鎮三家由當地農民組建起來的股份制經濟合作社,王志全和全球各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一樣,根據經營業績實行年薪制。去年他在其中一家經濟合作社拿到的佣金就有近10萬元。
  “我現在是1000多畝農田的CEO,為隆興鎮三個村的400多戶不種田的農民打工。他們給我支付薪水,我為他們‘代言’。”王志全說。
  在隆興鎮寬闊的鄉間大道,可以看到王志全辛苦經營的“產業”。連片綿延的農田上,油菜菜苗按固定的間距整齊排開。他每天的任務就是照管好這1000多畝土地。這兩年,在他的精心管理和苦心經營下,已實現黃谷畝產千斤以上,油菜平均畝產超300斤,每畝地年平均收益突破800元。
  與今天相比,難以想象26年前的他打理自家4畝地時的捉襟見肘。“那時心思都是在外務工,農忙回家都是種應付田。最少的時候一畝地我只收了70多斤油菜子。”王志全有些尷尬地說。
  王志全是4年前第一批參加“農業職業經理人”培訓並通過考試獲得執業資格的農民。4年來,成都市已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7903人,計划到2017年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萬名以上。
  在成都市的界定中,“農業職業經理人”是指運營掌控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資源、資本,在為農民專合組織、企業或業主謀求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,從中獲得佣金或紅利的農業技能人才。
  更重要的是,無論是職業農民還是農業職業經理人,他們的工作機會和發展空間並不由城市工商資本主導。成都市在多年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,以村民將土地組織入股的方式,探索了“土地股份合作社”模式,入社村民首先作為業主和股東,占據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頂端。
  2011年,看到農村發展機會的王志全從城市回到農村,聯合村裡農民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,並出任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專職經理人。
  作為職業經理人,王志全每年都要向合作社的理事會提交一年的經營計劃、種植方案和盈利目標,理事會成員集體討論通過後再由他具體執行。實現一年既定的盈利目標後,王志全就可以按照此前的合同約定拿到佣金和超產盈利獎金。經過幾年的發展,王志全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斷壯大,從82畝發展到現在的528畝,有180多戶農戶帶著土地入股。
  規模效應和機制創新,為經濟比較效益較低農業註入了活力,也拓展了財富空間。經過第一年的經營,合作社的每戶農戶不僅都得到了比過去自己耕種還多的分紅,作為職業經理人,王志全也通過超產盈利拿到近7萬元的佣金。
  不滿足於一個合作社的經營業務,去年,王志全又通過艱苦競爭,被鄰村的兩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請為職業經理人。“現在我一共經營著1000多畝耕地。按照我制訂的經營方案和計劃,到今年不僅能提高每戶股東的分紅收益,還可以拿到10多萬元的超產盈利獎金。”王志全說。
  為了保證農業職業經理人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經營計劃,成都市還在重點鄉鎮建立了完備“農技超市”服務體系。勞務、農機、農藥、種子、專家咨詢等一系列農業服務項目,都可以通過“農技超市”便捷地實現購買服務。
  “油菜上發現有青蟲,給服務超市打個電話,技術員10分鐘就能到。”王志全說,成都市整合科技服務、社會化服務、品牌服務、金融服務綜合服務體系,讓他這個一個人要經營1000多畝土地的CEO吃了定心丸。“經營中遇到的任何難題,都能通過社會購買服務解決,我只需要專心實施理事會批准的種植方案就行。”
  “由於通過良性的機制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,聘請職業經理人的農田,每畝一年可增產100斤糧。”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說,只有把農民由一種身份變成一種職業,並通過機械化、信息化手段降低勞動強度,通過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、提高收入水平,才能真正保證農業的基礎性作用,“菜籃子”“米袋子”“果盤子”這類保供重任才能得到落實。這也是成都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。
  新華社成都4月27日電  (原標題:成都近8000“農業職業經理人”田間築起現代農業體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g42mgou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